中國時報【黃芮琪╱台北報導】

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昨再次針對《商業周刊》乳品檢驗資料進行審查,為解答民眾「牛奶究竟能不能喝?」的疑慮,食藥署已擴大抽檢包含商周檢驗的市售乳品及酪農乳源等樣品共25件,今日公布官方檢驗結果,明日公布重覆以商周方式進行的檢驗結果。

食藥署與農委會昨召開專家會議,邀請分析化學、乳品加工及動物營養代謝領域專家學者,審查商周與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陳良宇提出的乳品檢驗結果,認為目前資料仍有「尚未齊備」與「數據品質、佐證不足」兩大缺失。

商周拒給儀器型號 瞎

在資料不足部分,食藥署點出「檢驗方法」、「檢驗單位」、「結果判讀」與「檢驗資料並未標示所對應樣品名稱」等4項問題。

食藥署副署長姜郁美解釋,雖已知商周採用的儀器為氣相層析質譜儀(GC/MS),但不同設備有不同的檢驗項目與標準,「連儀器廠牌、型號都不知道,怎麼判斷結果?」商周未提供檢驗實驗室名稱、地址亦是一大疏漏。她指出,國內合格實驗室共有50多家,每家實驗室可檢測的品項都需經國家認證,遑論未知實驗室的檢測品質。

在數據品質與缺少佐證部分,食藥署指出,商周未提供詳細的檢驗數據,更未說明抗生素、塑化劑等代謝物質是否源自藥品,嚴謹度相當不足。

回推代謝物 欠嚴謹

姜郁美認為,商周所送資料過於簡單,食藥署無法藉此回推陳良宇的檢驗數據,無從判斷其結論從何而來。

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曾素香也說,任何實驗過程都須兼顧「空白」與「重複」,意即先把儀器清理恢復至空白狀態,以及重複進行檢驗,以確保結果之可信度,「從商周的檢驗報告中,看不出檢驗單位有做到這兩點。」

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朱慶誠說,商周的檢驗資料,是以「代謝物」回推動物用藥,但有些藥物經牛體消化後會有類似的代謝產物,這樣的回推方式並不合適。

食藥署將於今天發函商周,要求於周三下午5點前補件完成;食藥署也會提前以初步瞭解的商周檢驗方法再驗一次,以昭公信。

新聞專輯/「食」在不安心

周刊檢驗爆出9款乳品,驗出有害然體的殘留藥物,味全’光泉等大廠紛紛自清,一瓶牛奶到消費者手裡,得經過6道手續,養牛、採乳、收乳,再到乳品... 較多 
周刊檢驗爆出9款乳品,驗出有害然體的殘留藥物,味全’光泉等大廠紛紛自清,一瓶牛奶到消費者手裡,得經過6道手續,養牛、採乳、收乳,再到乳品廠複驗加工殺菌以及販賣。周刊質疑生產乳品的關卡,可能遭到汙染,業者說所有動物用藥,都符合國家標準,對於周刊檢驗結果很意外。農委會也將9款乳品送驗,結果最快明後天出爐。

【更多新聞內容詳見:較少 

更多美食在「台灣伴手禮網友推薦美食網」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ppye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